衢州学院师生热议全国两会
浏览:10次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09日

春日蓬勃,生机满盈。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相继在北京开幕。我校师生热切关注全国两会动态,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收看收听大会实况,聆听政府工作报告,认真学习两会精神,并结合自身工作和学习经历畅谈学习体会。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郑启富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学院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以“五抓五强”为抓手,弘扬“六干”精神、激发“五拼”劲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队伍建设等工作,不断提升办学内涵。

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周建强倍感振奋,他表示,机械学院将紧扣浙江省“两新深度融合”战略,联合开山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空气动力装备智能制造省重点实验室与现代产业学院,实施双导师制,打造“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贯通的协同育人机制;实施校企联合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机制,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闭环创新模式,助力衢州空压机等特色产业集群升级;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建设虚实结合的“未来工厂”实训平台,深化“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高端装备产业输送具有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孙亚丽认为,在科技创新驱动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教育方式,智能教育、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着科技创新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来的全新挑战与更高要求,更要积极贯彻两会精神,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创新对教育的赋能作用。

电气与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耿会玲表示,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聚焦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涯规划、身心健康等重点领域,不断深化精准思政,努力构建育人新格局;结合“稳就业”政策,进一步深化校企对接,拓宽就业渠道,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注重“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在服务国家和社会中厚植责任担当。

商学院院长林向义对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以及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内容格外关注,他说:“这对优化我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指南。商学院将紧密围绕‘人工智能+’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形成衢院商科特色,为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提振消费、乡村全面振兴、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在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彰显衢院担当。”

“报告强调的‘加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等具体要求,为我们锚定了‘扎根区域教育痛点、深耕接地气的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实践坐标。”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翁琴雅说,“教育学院将聚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县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等现实课题,通过校地共建教研共同体、开发区域性教育质量监测系统等举措,切实将政策导向转化为服务地方教育的创新实践。”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葛林波深刻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更看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成果。他表示,两会提出的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是迈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步。作为地方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持续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使命,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的高标准严要求,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学工部副部长楼琛表示,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深化思政教育创新,以精准服务助力学生发展,以人文关怀培育时代新人。他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学工部将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就业资源,搭建实习就业平台,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竞争力。同时,学工部还将围绕青年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落实落细心理咨询与辅导各项举措,优化发展性资助政策,搭建个性化成长平台,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高校作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推动成果转化正是融合产业创新途径之一。”科研处副处长程海翔认为,衢州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聚焦“深化科技创新的重点在于成果的转化应用,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这一支撑点,强化目标导向,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启程之年,标志着中国进入承前启后关键时期。我们要求变求快求强、谋势谋事谋实,‘干’当头,‘实’为要,开足马力,加油干!”学科处副处长范士龙说。

终身教育中心主任方爱宁说:“高校继续教育应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紧扣‘教育数字化’要求,建设智能化教学平台,优化在线课程资源,打破时空壁垒,为在职学员提供灵活教育模式;要围绕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培育等重大战略,对接区域产业升级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开发定制化培训项目,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要健全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学分银行等制度,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衔接,构建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教育生态。”

“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鼓舞人心,一系列务实举措唤醒生机和希望。”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环境系教师党支部书记沈晓莉认为,报告指出要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助力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博士黎江波说:“报告中提出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正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在今后工作中,我将努力把两会精神融入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在理解国家战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绽放青春光彩。”

衢州学院团委副书记(学生)、教师教育学院22小教(2)班毛敏捷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教育强国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等关键词振奋人心。作为一名定向培养的师范生,我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基层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建筑工程学院24工管专升本(2)陈骏说:“这次盛会让青年学生看到了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两会提出的就业政策,也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

机械工程学院24机器人1庞惠然格外关注“智能制造”。他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机械工程正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大步迈进。作为大学生,要以创新为驱动力,为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春潮澎湃启新程,衢院师生将以创新驱动发展、实干铸就担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