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象灯舞、米塑、面塑、鱼拓……这个暑假,衢州学院200余名青年学子奔走在浙江衢州、宁波、温州,山东荣成、四川成都、广西玉林等地,寻访百名非遗传承人。从“手工编织”到“剪纸”,从“古法造纸”到“陆氏医验”……衢院学子且学且思,感悟着不同非遗的底蕴和魅力。
据了解,近年来,衢州学院大力推进“非遗进校·三育融通”,这次的“百名学子寻访百名非遗传承人”暑期实践团就是其中内容之一,由衢州学院团委发起和组建。8月17日,记者采访衢州学院团委书记陈德力,听他讲述这个实践团的由来。
图为寻访实践,与传承人面对面
8月初,衢州学院“百名学子寻访百名非遗传承人”暑期实践团中的一支小分队,赶往衢州市开化马金镇徐塘村,拜访狮象灯舞传承人朱海斌。
“狮象灯舞一般会出现在元宵节等一些重大节日中,狮象灯舞中狮、象各有4只,表演狮、象对舞,形式多种多样。大家会砍来竹子,一点一点的做成狮象灯……”朱海斌师傅热情介绍,越说越兴奋,忍不住现场舞了一段。
实践团成员俞洁被狮象灯舞的技艺深深吸引,除了努力做笔记,她还跟着朱海斌师傅的动作,学习起狮象灯舞。
“在学习狮象灯舞的过程中,我发现狮象灯舞有着许多不同形式。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舞步,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底蕴及寓意,这些令我深深着迷,让我为之向往,也更加让我意识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性。”俞洁告诉记者。
这支暑期实践团的到来,也令狮象灯舞非遗传承人朱海斌欣喜不已。“原来还有许多年轻人愿意去了解非遗,弘扬非遗,让我对狮象灯舞的传承再次充满信心。”朱海斌说,相信在未来,在年轻血液的注入下,狮象灯舞会焕发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走访全国,衢院百名学子探非遗
这个暑假,俞洁的许多同伴也行走在探寻非遗的路上。从7月开始,由衢州学院团委发起和组建的“多彩非遗 传承有我——百名学子寻访百名非遗传承人”实践团,将200余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团员编成五大组,每组又分为若干小分队,分赴全国各地。
在温州乐清,实践团成员们感受了米塑的指尖魅力。揉、捏、掐、刻、扮,在米塑非遗传承人郑小红的指导下,活灵活现的米塑作品在他们的手中成型。
在丽水景宁,实践团成员们学唱畲族民歌,了解畲族文化,在飞扬歌声中感受非遗的生命力。
在山东荣成,实践团成员们寻访面塑传承人,学习面塑的精巧技艺,醉心于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在浙江象山,实践团成员们拜访鱼拓非遗传承人卢圣贵,经过固定、涂色、拓印等一系列操作,为鱼留影,让鱼“跃”然纸上。
在温州鹿城,实践团成员们学习制作皮纸心灯,在传承人林天举的指导下,细细分纸、布置花草、压纸、糊灯,体验到让纸发“光”的奇妙。
从“手工编织”到“剪纸”,从“古法造纸”到“陆氏医验”,炎炎夏日里,衢院学子且学且思,感悟着不同非遗的底蕴和魅力,非遗在大家的脑海中鲜活起来。
图为到家乡去,走进身边的非遗文化
“这个实践团的成立,来源于与同学的交流。”8月17日,衢州学院团委书记陈德力告诉记者,近年来,衢州学院大力推进“非遗进校·三育融通”,蛋雕、白瓷、手工编织等非遗相继进入校园,课堂上、文化活动中也常能看到非遗的一抹亮色。总的来说,这些非遗元素大多数还是来自衢州本地。
“我家附近也有非遗传承人!”一次,在与同学们交流非遗文化时,一位同学这样说。陈德力突然意识到,衢州学院的学子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他们的家乡也有着丰富灿烂的非遗文化。在经过调研后,衢州学院团委发现,大多数同学对家乡的非遗文化并不十分了解。
“何不趁着假期,让同学们就近寻访家乡所在的非遗传承人,拓展非遗文化的学习和实践范围呢?”在这个念头驱动下,陈德力推动衢州学院团委发起了“百名学子寻访百名非遗传承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很快,有200多位同学积极报名。
这个实践团向所有团员提出了“寻、研、习、传、享、话”的实践要求:寻访一项非遗;调研一批自己家乡的非遗传承人、传承群体、普通民众,完成问卷和访谈;习得一项非遗技艺,独立完成一件非遗作品;拍摄一组非遗照片,制作一个介绍宣传视频并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一次;分享一篇非遗寻访心得感悟;献策至少一条所调研非遗的活化传承建议。
“非遗其实就在身边,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去感受、去体验、去传承。”实践团团长蒋璐蔓说,实践团让每个团员都收获满满,也感觉使命在肩,“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更要身体力行传承非遗,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来源:《衢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