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遗·传承有我”——百名学子寻访百名非遗传承人实践团,由衢州学院166位在校大学生组成,分布在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河南、湖北、湖南、山东、江苏、江西、四川、云南14个省,于6月-8月期间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为进一步推动青年大学生走进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衢州学院团委组织开展了“多彩非遗 传承有我”——百名学子寻访百名非遗传承人专项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在一招一式、一榫一卯、一针一线中了解非遗文化的前世今生,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并引导青年传承弘扬非遗文化,为非遗传承保护以及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本次调研的166项非遗,其中浙江省140项、安徽省1项、福建省4项、广东省1项、广西壮族自治区2项、贵州省1项、河南省3项、湖北省1项、湖南省1项、山东省3项、江苏省1项、江西省4项、四川省2项、云南省2项。涉及163位代表性非遗传承人,176位传承人,以及2249名民众。通过对2249位民众进行的非遗调研中,反映出了民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感兴趣程度都是不同的。其中调研民众对象中20岁以下的占21.91%,20-30岁的占27.89%,30-40岁的占25.11%,40-50岁的占21.95,50岁以上的占3.04%;针对民众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通过调研结果反映出了解非遗1-2个的民众占比37.748%,了解非遗3-4个的占比35.708%,了解非遗5-6个的占比18.81%,了解非遗6个及以上的占比7.734%;针对民众对了解、参观和体验非遗的感兴趣程度这一问题,25.74%表示非常感兴趣,33.62%表示比较感兴趣,30.94%表示一般,10.038%表示不感兴趣。由此可以看出,民众对非遗的了解程度和感兴趣程度都还有待提高。
狮象灯舞、米塑、面塑、鱼拓、蛋雕……连日来,衢州学院160余名青年学子奔走在衢州、宁波、温州、荣成等地,寻访非遗传承人,开展调研宣传,以青春之力传承非遗。
“您作为狮象灯舞的传承人,它在你眼中是什么样的呢?”“您可以谈一谈您的学艺经历吗?”实践团成员俞洁赶往衢州市开化马金镇徐塘村,拜访狮象灯舞遗传继承人朱海斌,与他进行面对面交流。 “狮象灯舞一般会出现在一些重大节日中,狮象灯舞中狮、象各有4只,出场在长长的板灯前面,在开阔地带表演狮、象对舞,形式多种多样……”俞洁边听边记,被狮象灯舞的技艺深深吸引。朱海斌师傅在说到兴奋之处,忍不住在实践团成员面前舞蹈了一番,俞洁成员也跟着学习起来。
到七月末,实践团成员陆陆续续进行了此次非遗社会实践的开展。在温州乐清,实践团成员马俊敏正在感受米塑的指尖魅力。揉、捏、掐、刻、扮,在米塑非遗传承人郑小红的指导下,活灵活现的米塑作品就做成了。在丽水景宁,吴孟格学唱畲族民歌,了解畲族文化,在飞扬歌声中感受非遗的生命力。在山东荣成,彭瑞珺寻访面塑传承人,学习面塑的精巧技艺,醉心于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在浙江象山,项禹欣拜访鱼拓非遗传承人卢圣贵,经过固定、涂色、拓印等一系列操作,为鱼留影,让鱼“跃”然纸上。在温州鹿城,肖萌萌学习制作皮纸心灯,在非遗传承人林天举的指导下,细细分纸、布置花草、压纸、糊灯,体验到让纸发“光”的奇妙。在四川成都,蒋璐蔓在李氏华安堂膏药传承人的讲解下了解到了膏药的起源,体会到了把现代科学理论和制剂工艺对膏药治病的道理进行传承的魅力,感受到了制作膏药经过泡药、炼油、下丹、成膏等工序的复杂。
图为实践团成员肖萌萌制作皮纸心灯
图为实践团成员项禹欣学习鱼拓
近年来,衢州学院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蛋雕、陶瓷、手工编织等非遗相继进入校园,课堂上、文化活动中都能看到非遗的一抹亮色。在2022年暑期,衢州学院团委特别组建“非遗传承”实践团,组织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学子开展非遗传承实践。
从“手工编织”到“剪纸”,从“古法造纸”到“陆氏医验”,炎炎夏日里,衢院学子且学且思,感悟了不同非遗项目的底蕴和魅力,体验了不同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非遗在大家的脑海中鲜活起来。多彩非遗、传承有我,实践团团长蒋璐蔓说:“非遗其实就在身边,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去感受,去体验,去传承,身体力行传承非遗,让非遗绽放光彩。”
图为实践团成员蒋璐蔓与李氏华安堂膏药传承人合照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