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使命・护航G20”专项暑期社会实践:舌尖上的安全,砧板上的典范
浏览:1056次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28日
舌尖上的安全,砧板上的典范
 
八十年代,许多人趁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从农村来到了城市打拼,郑志雯就是其中一个。1992年,她开始步入肉类市场经营的行列,而且一干就是24年。她说,24年很快,一切都恍如昨日。
“卖猪肉很辛苦,凌晨3点就要起床杀猪、备肉,5点不到就得到菜场开摊。”说着,郑志雯对着砧板上的猪肉又是一刀下去。可是,即使在这样起早贪黑的日子里,她也时刻谨记“病从口入”,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卫生安全准则。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守好顾客舌尖上的安全。
一块小小的砧板里隐藏着大文章。“比起塑料砧板,还是木质砧板好。”郑志雯思忖着说。正在挑肉的市民黄先生听了也连连点头,说道:“很多市场肉类经营户普遍喜欢用塑料板当砧板剁肉,但这样在经常剁肉的过程中,容易留下塑料碎末夹杂在肉和骨头里。拿回家后难洗干净,塑料碎末就夹在肉里,烧煮之后看不见的毒素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流到肉汤里,严重危害大家的身体健康。”听到顾客的称赞,郑志雯的脸上挂起了笑容。她还告诉志愿者们,曾经听说食品要用专用的食品包装袋,这样安全,可她问遍了卖塑料袋的熟客就是买不到。再三打听下,她才托朋友买到了食品专用包装袋。此外,为了尽量避免木质砧板上出现细菌滋生的现象,郑志雯在每天收摊之前都会将砧板和刀具进行仔细地清洗,清理摊位,做好驱蝇防虫工作。
这些事情,在别人眼里或许是小事一桩,但在郑志雯眼里,却是十分重要,食品安全无小事,这些都是她数年如一日的坚持。
“你们看,我这里的猪肉都是有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的。”郑志雯指着猪肉上的蓝色标识说道。她总是会选择信誉好的正规养殖场,与养殖户商谈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形成固定的供销关系。虽然与养殖户都是老熟人了,但每次进货她都认真履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的程序,猪肉也都是有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的。她说,这样做只是为了给顾客把好舌尖上的关卡。
回忆往昔,郑志雯说自己刚开始做卖肉生意的时候并不容易,每天一头猪都卖不完,还会剩下十几斤的血脖子肉、生猪油、大骨头无法处理,一年到头除了一家吃喝也剩不下多少钱。
经过五六年在生意场上的摸爬滚打,她逐渐掌握了卖肉的技巧和方法,现在生意越来越好,一天下来可以卖掉3至4头猪,也不会出现猪肉滞销的情况。如今,每天早上7点开始,她的摊位前总是熙熙囔囔,人头攒动,挤满了前来选购猪肉的社区居民。
“这里的猪肉,安全放心,我们都是一直来这里买猪肉的。”市民李女士生怕买不到好猪肉,一边挤一边这样说道。皇天不负有心人,正是郑志雯用24年来对自己的鲜肉的安全品质的追求,在10寸的砧板上树立起了食品安全的典范。

(文/麻瑜福 施豫恬 “青春使命・护航G20”暑期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