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活动进行的第四天,在严村举行村民的一个签名会。
越是快到活动结束,越是觉得任务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我们像往常一样,九点左右就到达了严村。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居委会。在那附近有一个活动中心,那里聚集了一些人,我们拿出了横幅,挨个地向他们再一次介绍严村是西安高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大多数村民都很热情,会在横幅上签上他们的名字。但是,毕竟是早上的活动,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庄里的基本都是大人和小孩。村子里热闹的地方并不多,在活动中心结束后我们只能挨家挨户地进行宣传。每到一户人家,我们小队成员都会很有礼貌地跟他们打招呼,介绍西安高腔文化。在这过程中,细心的小队成员还为当地的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小小的礼物。
第二站,古祠堂。那个负责看守祠堂的老人,就像我们前几天看到的一样,坐在祠堂的小门口。他的样子我始终忘不了,黝黑的面孔,深邃的眼神,看着对面的河滩,,就这样坐在那里,在他旁边,还有一副他的拐杖。我知道,他一定在想着什么。听他说,古祠堂是在2007年再一次建成的,虽然每年都有一些整修,但是里面腐朽的木桩随处可见。也许,老人在思考,古祠堂还能坚持多久。也许,他在回忆从前,祠堂里面的那个舞台,何时能够再次热闹起来。也许,他与我们一样在担忧一个问题,西安高腔会不会在若干年之后在民间消失。
当他在我们的横幅上签下他的名字时,我清晰地记得他当时表情,他凝视着我们横幅上的宣传语:传承高腔文化,共建精神家园。老人的话不多,但是每当我们问起关于高腔文化或者古祠堂的问题时,他都会滔滔不绝。看得出来,他对高腔爱的深沉,他对古祠堂的感情肺腑。
第三站,樟树湾,圣河滩。那里有一些老人在乘凉。我们说明了此次实践的目的。老人们都很支持我们的活动,积极地在横幅上写下了他们的名字。对于一些不会写字的老人们,为了表达对我们活动的支持,他们则用了另一种方式,画圆圈或者划勾。
活动进行到中午十一点多,接近尾声了。那个时候村民都开始准备午饭了,我们也在附近的一个农家乐吃了饭。后来在大樟树下休息了一会,就回来了。沿路我们再一次拜访了西安高腔的传承人,严金洲老师。感谢他这几天对我们的帮助与支持。
离别的心情总是复杂的,我们忘不了村庄里和蔼的爷爷奶奶,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们。还有,那几棵我们唯一的休息场所的大樟树。
严村,那个安静朴实的村庄,再见,对。我们会再见的。
第五天,也是第五站。为了加强宣传力度,我们实践小队来到了坊门街的老城墙那里继续举行签名活动。我们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严村,认识西安高腔。在古老的城墙下,我们更加深刻地感觉到我们此次实践活动的意义,也深深地觉得作为当代大学生,对于文化传承我们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在活动中,我们熟识了一个西安高腔的兴趣爱好者。叔叔还为我们即兴演唱了一小段呢。市区的宣传效果很好,市民纷纷参与进来,使我们在炎炎烈日下颇感欣慰。
热追衢文化小队,不负此行!
我们坚信,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文/吴恬恬 经贸管理学院)